白玉菇的出菇期分为四个阶段,即菌丝扶壮阶段、搔菌阶段、催蕾阶段和出菇阶段。
【1】菌丝扶壮阶段。
菌丝扶壮的手段,就是增加供氧量,就是打开菌袋袋口或菌瓶菌盖,让菌袋(瓶)的氧含量更加充足,使菌丝生长的更强壮,菌丝体内营养积累更丰富,为快速现蕾、出菇做好营养准备。此时要保持空间内含氧充足。
【2】搔菌阶段。
增氧阶段,一般持续1周左右即可以完成,进入搔菌阶段。
搔菌就是把出菇端口,长满菌丝的培养料刮平,并且越平越好,搔菌的目的就是去除端口菌皮,挂断菌丝,以刺激菌丝,使菌丝生长的更粗壮,更快,同时出菇面平整,利于出菇高度一致,整齐划一,提高白玉菇的商品等级。
搔菌后应对料面灌水,积水停留在料面3~4小时后倒出,一是湿润料面,二是通过干湿变化刺激菌丝成熟。
菌丝扶壮和搔菌阶段,环境因素保持转色期状态不变。
【3】催蕾阶段。
搔菌后,菌丝恢复期在2周左右,即可进行催蕾管理,催蕾管理主要时进行环境因素调控。
⑴温度。
调节在12~22℃之间。并在这个区间内,进行8~10℃的温差调节,利用温差刺激菌丝,使其快速形成原基、现蕾。
⑵湿度。
空间相对湿度调节在70~85%之间,同时进行一定时间的湿度变化,出现湿度差别,用湿度差刺激菌丝,实现原基形成。
⑶光照。
保持6~7小时的散射光照射,并在黑暗和散射光照射保持一定时长的变化,用光照差别刺激菌丝生长,使其快速形成原基。
⑷通风。
保持空间通风良好,氧气供应充足。
这样的环境下,保持10~15天左右,搔菌面可出现原基分化,形成大小不一灰色或黄褐色菇蕾。准备进入出菇阶段。
【4】出菇阶段。
出菇阶段的管理,主要是对温空间相对湿度光照和通风的控制。
⑴温度。
温度控制在12~16℃之间,这是子实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。
⑵湿度。
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90~95%之间,过干容易致子实体水分蒸发,生长的不够饱满,过湿容易出现生理性病害。
⑶光照。
保持散射光照射状态,每天照射时长10小时左右。
⑷通风。
继续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,保证子实体生长氧气消耗的供应。
特别提醒,尽管菇蕾为灰色或黄褐色,但在菌盖生长过程中,颜色会逐渐变白,最后变成洁白,这个过程,种植中也常被称作第二转色期。
白玉菇采摘期:菇蕾形成至子实体成熟大概需要时间为两周左右,子实体成熟要及时采摘。采摘时,要把环境温度调节在12~14℃,用来抑制其生长。湿度控制在90%以下,避免因湿度过大出现水菇和菌盖形成黄斑现象。光照、通风强度保持出菇状态。